中国联通5G边缘计算平台v3.0:兼容异构算力 应对复杂业务挑战

受“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推进云网协同和算网融合发展,加快实施“东数西算”工程等政策指引,中国联通积极响应“大计算”战略,推进“云网边端业”产业协同,实施算网融合发展行动计划。

在此背景下,中国联通智网创新中心充分发挥自身技术融合和创新优势,研发推出先进的5G边缘计算平台v3.0,实现对多样化边缘应用需求的广泛支持,在工业制造、电力能源、医疗健康、智慧交通、能源矿山等重点行业快速商业扩展,大幅提升5G网络和边缘计算商业价值。

在11月12日举行的边缘计算社区举办的全球边缘计算大会上海站上,中国联通正式发布了《中国联通边缘计算平台v3.0 架构升级及创新行业场景应用白皮书》。

在接受C114专访时,中国联通智网创新中心边缘计算产品负责人侯迎龙为我们详细解读了该平台的技术特点以及白皮书的主要内容,同时还对边缘计算当下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5G边缘计算平台v 3.0推出 应对复杂业务挑战

当前,我国边缘计算市场快速增长,产业生态日益完善,技术架构不断演进、应用场景不断丰富。

侯迎龙表示,借助中国联通的资源优势, 5G边缘计算相比传统公有云在更靠近用户的位置提供服务,在网络时延和传输成本上具有明显优势,可以缓解中心侧的计算负载和带宽压力,另外特定行业对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的也有很多需求,使边缘计算成为客户非常重要的选项之一。

他介绍,5G边缘计算平台v3.0打造了产品端到端流程,平台同时提供“边缘能力供给”和“集约支撑服务”,面向算网一体,从2020年正式上线商用,经过持续优化完成3.0版本迭代,目前已经具有完善的边缘基础能力和运维营服的体系。

侯迎龙指出,本次白皮书中详细介绍了为应对边缘场景下网络复杂、算力异构、业务多样带来的挑战,支撑“云网边端业”一体化协同发展,中国联通边缘计算平台从边缘算力和边缘组网两个方面进行系统升级。

在新平台中,中国联通打造了下一代融合型边缘计算基座,实现边缘算力平台开放解耦、兼容异构算力,支撑算网一体,实现泛在算力服务。通过算力架构升级,边缘算力平台实现异构算力支持,面向多样化应用提供一致的边缘算力服务,进一步提升了边缘计算融合底座的敏捷和轻量化能力,提升边缘平台竞争力。

在边缘组网上,采用SDN+NFV+Overlay的网络架构,通过云化网关实现组网能力升级,屏蔽现网硬件网络设备在性能、配置、管理上的差异,提升了“云、网、边、端、业”协同和快速上线的能力,使得中国联通能够更好地应对边缘场景下网络复杂、算力异构、业务多样带来的挑战。

推动业务场景复制 实现行业应用百花齐放

中国联通一方面通过不断夯实研发基础打造边缘计算平台,另一方面立足运营商运维营服优势,助力5G市场新赛道开辟,实现业务规模推广。

通过对多样化边缘应用需求的广泛支持,中国联通边缘计算产品在工业制造、电力能源、医疗健康、智慧交通、能源矿山等重点行业快速商业扩展。

如在智慧交通领域,中国联通依托MEC、切片、QoS等5G专网服务能力,提供低时延、高可靠、弹性算力的边缘计算环境,提出基于5G+C-V2X+MEC融合组网的“端-管-云”一体化车联网系统架构,通过云边协同实现车联网业务“一点创新,全国复制”的快速灵活部署,满足车路协同多种业务场景需求。

侯迎龙指出,中国联通将MEC边缘计算视为发展5G 2B/2C高价值业务的重要战略,以CT的联接能力和IT的计算能力为切入点,逐步形成了包含完整业务平台和运营平台的“云网边端业”一体化的商用MEC体系。通过构建全国一张边缘计算网络,实现客户应用的一点创新、全国部署,以及全国统一视角的边缘计算管理、运营、应用的部署和编排。

据介绍,中国联通联合行业垂直合作伙伴,基于业务场景需求进行0-1和1-N的复制,实现行业应用百花齐放,在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园区等垂直行业落地近百个MEC商用工程。

面向边缘计算主要挑战 提出三项解决措施

侯迎龙表示,当前,边缘计算产业仍有一些挑战有待解决。如面向5G专网领域,5G MEC存在产品形态单一、行业场景覆盖不足、面向传统云商竞争优势不明显等问题,在市场拓展上,商品化及运营推广还需强化。

面向2C2H&2B2C领域,由于业务策略不明朗、基础设施不完备和一体化能力协同不充分等问题,导致市场产品推进缓慢,尚未打开局面。

面对这些问题,侯迎龙提出了三项非常具体的措施:首先,完善产品形态和产品配置。基于现有MEC产品和架构,针对2B市场使用场景,完善产品形态和产品配置,满足客户场景差异化需求。产品形态在现有的标准版MEC形态基础上,新增3种产品形态,包括轻量级MEC、高可用MEC、裸金属MEC。产品配置在现有的通用型配置基础上,新增3种产品配置,包括计算型、内存型、存储型。

其次,可以丰富产品体系。MEC在云边端之间支撑起大量的场景化应用需求。根据市场分析,迭代工业,视频边缘计算产品,拓展医疗,教育,电力能源等场景化边缘计算产品,打造行业APaaS能力、孵化边缘应用,满足细分场景用户需求。

第三,提升运营水平。研发MEC产品移动端版本,采用“中屏做配置、小屏看结果”和“小屏看概览、中屏看详情”两种中小屏互动模式,提升业务开通效率、运营/运维效率。

结合未来社会泛在无线、泛在智能的特征,中国联通将凭借其扎实的基础设施优势,继续布局行业场景类边缘计算解决方案,构建产品优势,提升边缘价值,帮助客户应对各种边缘场景下的业务需求。

中国联通智网创新中心5G创新中心总监蔡超为我们介绍了中国联通在边缘计算领域的实践经验和成果。

  面向“算网一体”演进 新平台实现三大特性

  据了解,经过三年的建设,中国联通5G边缘计算目前已经遍布31个省市、近200个地市,完成全面覆盖,具备近百万核vCPU计算能力,全网基本完成SDN升级。

  蔡超强调,中国联通5G边缘计算的核心不是资源、也不是网络,而是平台。中国联通从一开始就坚持自主研发5G边缘计算平台,提供“边缘能力供给”和“集约支撑服务”,支持全网业务开展。

  2020年4月,中国联通首发商用MEC产品,提供共享、专享两种产品形态。截至2022年10月,累计上线9类50余种边缘能力。

  今年初,我国发布《“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推进云网协同和算网融合,提出加强面向特定场景的边缘计算能力,强化算力统筹和智能调度。工信部也相继印发通知,鼓励在边缘计算领域加快技术攻关,加速产业落地。

  在这一背景下,2022年11月,边缘计算平台面向“算网一体”演进,完成3.0版本迭代,蔡超介绍,3.0版本新平台有三大特性:

  一是异构算力底座兼容,解决了当前阶段不同边缘业务对CPU、GPU、DPU等计算资源有不同的需求,但是可以通过一个平台进行统一编排和调度管理。

  二是实现了边缘网络云化升级(SDN+云化网关)、下一代网络(IPV6)支持。边缘云化网络平面构建解决了当前物理路由器、交换机、负载均衡等网络设备型号繁多,需人为去逐项适配的问题,SDN+云化网关则实现了边缘业务的敏捷开通和交付。

  三是边缘通信增强能力规模开放。通过专网探针+专网网关能力,有效阻挡网络攻击,为工业等应用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边缘服务保障。

  此外,边缘计算平台3.0定义了集“固移融合通信、网络大数据、网络增强能力”于一体的边缘计算多接入体系,拓展了MEC的内涵和外延。

  据蔡超介绍,依托边缘计算平台,中国联通完成了业内最大的单一技术栈边缘计算网络建设,全网开局节点近400个,产品落地百亿市值以上企业客户130余家。

  此外,中国联通还完成全国集约的边缘计算运营支撑体系构建,实现全量节点远程交付、全量设备远程运维、全量业务线上自动化开通,支持边缘应用“一点创新,全国复制”。

  面向车联网、视频、工业领域 落地场景化边缘计算产品服务

  虽然边缘计算的爆发点是什么还未可知,或许是自动驾驶的日渐成熟,又或是虚拟现实、数字孪生、元宇宙等新兴技术的崛起。但无论是哪个,中国联通都已经在布局并迭代应用类产品,构建起中国联通的5G边缘先发优势。

  蔡超指出,基于平台能力,在升级“共享、专享”两类通用产品基础上,中国联通面向车联网、视频、工业领域,推出了系列场景化边缘计算产品服务,对行业市场进行精准覆盖并落地实施。

  在视频领域,中国联通提供了边缘视频一站式服务,对视频进行预分析,并精准定位多样化场景,视频业务处理效率大幅提升,该方案已广泛应用于新媒体、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行业中。

  在车联网领域,中国联通依托MEC、切片、QoS等5G专网服务能力,提供低时延、高可靠、弹性算力的边缘计算环境,提出基于5G+C-V2X+MEC融合组网的“端-管-云”一体化车联网系统架构,满足车路协同多种业务场景需求。

  在工业互联网领域,中国联通边缘计算平台协同调度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实现企业内各层数据的纵向集成及实时高效处理,充分释放数据价值。

  未来,中国联通边缘计算将秉承“市场与技术”双轮驱动理念,推进一体化能力聚合,面向产业需求加速产品能力供给。

  面向客户差异化需求,中国联通将持续丰富边缘计算产品形态,针对专享型业务场景,在标准版基础上,研发并提供轻量级、高可用、裸金属等产品型号。

  面向行业场景,在工业、车联、新媒体、医疗、教育领域,中国联通也将持续升级和打造场景化边缘计算产品服务;推出行业APaaS能力、孵化边缘应用,实现行业应用场景精准覆盖。

  在此次大会上,中国联通还与中兴通讯、Intel等合作伙伴共同发布了《中国联通边缘计算平台 v3.0 架构升级及创新行业场景应用白皮书》,期望能够与业界同仁共同探讨边缘计算前沿技术,共同推进边缘生态蓬勃发展,助力产业数字化转型。

文章只代表原作者观点,边缘云致力于打造独立、客观的资讯信息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于边缘云信息平台。
分享到
长按二维码关注

参与讨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

边缘云生态研究

关于我们